幾名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的法官,腳步匆匆走進河北省遷安礦區巡回法庭,困擾田大姐的借貸糾紛案還沒開庭,現場就已經充滿了緊張的氣氛。
“法官,您評評理!”原告田大姐眉頭緊鎖,“這錢是我借給朋友救急的,說好年初就還,可這都八月份了……”語氣里滿是無奈。
被告老王坐在對面,面露愧色,抬起手欲言又止:“法官,真不是賴賬,我手頭實在太緊……”
一次成功的調解,化解了當事人的煩憂
面對這對昔日的朋友因借貸生隙,合議庭沒有簡單一判了之。石景山法院副院長梁爽作為審判長,仔細詢問借錢的來龍去脈,耐心傾聽雙方的難處,決定從被告方入手,爭取還錢的更多可能性。
“老王,田大姐信任你才借錢,這份情誼難得。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民法典》規定得清清楚楚。”梁爽一邊釋法,一邊從情理角度分析。
休庭過程中,審判員張颯將老王拉到一邊,單獨勸說道:“王大哥你看,田大姐也體諒你的困難,沒要利息。咱們能不能商量個雙方都能接受的還款計劃?”
經過近兩小時的耐心調解,看著法官為了自己的事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老王終于下了決心:“妹子,法官說得在理!我認賬!這樣,我保證每月從退休金里拿出固定部分還你,等年底手頭倒騰開了再多還點,行不?”
聽到此話,一直困擾田大姐的朋友借貸糾紛終于告一段落,“行!有法官作證,我心里就踏實了!”
雙方當場在調解協議上簽字確認。田大姐感慨道:“真沒想到,北京的法官能大老遠跑到咱礦上,在家門口就把我這‘心頭債’給了結了!”
這起借貸糾紛順利調解,是石景山法院開展遷安巡回審判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遷安礦區因地制宜打造“多元調解工作站”,推動絕大多數礦區糾紛實現就地化解、及時執行,簡單案件能以線上開庭、遠程調解方式解決,最大程度便利群眾訴訟,礦區民事案件調撤率總體保持在80%以上。
一堂熱鬧的普法,提升了居民們的獲得感
巡回審判只是法官們工作的一部分,石景山法院與河北遷安法院聯合在礦區中心廣場設立“普法驛站”開展普法宣傳。附近的礦區居民都會熱情參與活動,向法官們提出困擾自身的法律問題。
“我這腰是早年干活落下的毛病,現在退休了,找誰賠去?”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礦工急切地問。石景山區五里坨法庭庭長徐曉輝仔細查看他帶來的舊病歷和勞動合同復印件,結合《工傷保險條例》耐心解釋:“大爺,您這情況,首先要看當時有沒有認定工傷的原始記錄……建議您先到檔案部門查查,我們法院也可以幫忙。”
活動現場,梁爽一邊介紹石景山法院“一米法庭”特色品牌,一邊用手機演示同名小程序的使用方法。一旁的群眾聽完講解后,連連點頭:“之前還不懂在線訴訟、多元調解,今天聽法官這么一講,條條框框都明白了,心里有底了!”干警們為群眾發放了《民法典知識手冊》《“一米法庭”指南》等普法材料。
依托在礦區設立的“普法驛站”,石景山法院精準對接當地法律需求,為礦區群眾、企業提供“點單式”普法服務。截至2025年8月,該院共開展各類法治講座、培訓累計100余次,接待咨詢人數超過1萬人。
一場深入的座談,架起了京冀司法為民的連心橋
通過巡回審判、普法活動中收集到的群眾訴求,石景山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安輝一行在遷安巡回法庭實地了解跨域立案、巡回審判、人民調解等工作開展情況,并實地走訪礦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員會,與街道干部、社區代表、企業負責人進行調研座談。
在一次座談中,礦山街委主任石清文開門見山道:“隨著現在遷安礦區人口增多以及老齡化問題加重,鄰里矛盾、家事糾紛比較突出。企業職工轉型過程中,勞動爭議也在增加……”
“礦區老百姓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安輝認真記錄后回應道,“法院要立足礦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法,用他們信得過的方式解紛。”隨著座談不斷深入,與會人員圍繞如何提升人民調解效果、深化糾紛綜合治理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為推動巡回審判工作邁向新臺階凝聚了智慧和共識。
石景山法院創新了“一點三線三融合”工作模式,持續深化與礦區街委、遷安法院等主體協同合作,掛牌成立了“法官e站”共建平臺,開展實地調研120余次,推動涵蓋常態聯絡、司法支持、協同解紛等一系列實質舉措落地見效,實質性化解當地群眾急難愁盼,為遷安礦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文/王鵬 通訊員 趙丹陽
圖/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