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人民檢察院在遼陽市人民檢察院的領導下,循著“綠水青山”的脈絡,把生態檢察的根扎進這片山水間,讓“檢察藍”與“生態綠”深度交融。
多年深耕,檢察干警的腳步踏遍弓長嶺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從守護湯河水庫的每滴活水,到呵護公益林的每寸綠意,再到清理影響顏值的白色垃圾,用一個個公益訴訟案件為生態“把脈問診”。194份檢察建議更是化作整改實效,曾經的隱憂漸次消散,水源地更潔凈,山林更蔥郁,家園更美麗。如今的弓長嶺,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這份“好風景”里,藏著“檢察藍”守護“生態綠”的執著,更映照著“美麗弓長嶺”愈發清晰的模樣。
200米長建筑垃圾被清走后的現狀
守護“大水缸”
讓百姓喝上放心水
波光粼粼的湯河水庫,是遼陽、鞍山兩市百姓的生活用水來源。清晨的微風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這汪清水既是城鄉居民的“生命之源”,也是檢察干警心頭沉甸甸的責任。
在一次公益訴訟線索收集工作中,檢察干警發現位于弓長嶺區湯河鎮瓦子溝村農家院后側的溝渠中,塑料袋、爛菜葉等生活垃圾在水面漂浮,幾處隱蔽的排水口正汩汩地排出生活污水,順著溝渠的坡度悄悄向水庫方向滲透。
“必須把隱患堵在源頭,決不能讓污水污染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干警們立即帶著圖紙和檢測儀器沿著污水流向一步步溯源排查,蹲在排水口記錄水流速度,翻開石板查看暗渠走向,最終鎖定責任部門,迅速發出針對性檢察建議。
很快,生活污水被定期集中外運,溝渠所在河道的淤泥和雜物被清理。更長遠的守護接踵而至,弓長嶺區政府投入近600萬元,為瓦子溝村鋪設地下污水管網,有效阻斷污水對水庫周邊河道的污染,保障水庫水質安全與生態環境穩定。
2025年的專項行動中,“拉網式”排查再次展開。干警們踩著雨后的泥濘,深一腳淺一腳地查看岸邊設施,彎腰檢查污水處理池的密封情況,用手觸摸檢查管道接口是否有滲漏,有村民反映:“咱家附近的處理設施好像有點漏,下雨天更明顯。”最終干警們梳理出設施泄漏、管網銜接不緊密等多個問題,精準向4家主管部門制發檢察建議。
整改后的水源地,漏洞被徹底堵實,老化的管道換了新顏,岸邊的警示標識清晰醒目。站在水庫邊望去,水面映著藍天,清澈透亮,偶爾有小魚躍出水面,蕩起一圈圈漣漪。這汪清水,不僅關系著群眾的飲用水安全,更體現著檢察干警們用執著與細致筑牢的安全防線。
為山林療傷
禿坡重披“綠衣裳”
弓長嶺區的群山間,公益林像一件厚實的綠色鎧甲,年復一年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態平衡。檢察干警在審查刑事案件卷宗時敏銳發現,多起盜伐林木、非法占用農用地案件的背后,不僅藏著刑事違法的影子,更讓公益林的生態遭受著看不見的“隱性傷害”。
“既要依法追究刑責,更要全力修復生態。”檢察機關迅速行動,提起公訴,同步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讓破壞者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依法履行生態修復的民事賠償責任。針對毀林案件向監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對相關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明確責令其按規定補種樹木。自2022年以來,已有4件非法占用農用地案件被立案辦理,法庭上,辦案檢察官作為公訴人對每一個細節的較真,最終換來了120余畝受損公益林的“重生”,補種的樹苗帶著新綠扎根土壤,曾經裸露的山坡上,嫩芽正一點點舒展,慢慢變回記憶中郁郁蔥蔥的模樣。
在一次次聯動辦案中,監管部門的公益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從過去的“被動整改”逐漸轉變為“主動配合”,讓每一片公益林都真正實現有人護、有人管,讓綠色鎧甲始終嚴實、完整。
掃凈“家門口”
推窗見綠入畫來
“湯河岸邊那堆垃圾,風一吹全是灰,太嗆人了!”群眾的抱怨帶著急,也成了檢察干警的行動令。
循著線索,干警們來到群眾反映的地點,眼前的景象觸目驚心,200多米長的空地上,建筑垃圾堆得像座小山,碎磚、水泥塊混著雜物,不僅擋住了視線,一遇刮風便揚塵四起,下雨時污水橫流,周邊空氣里都飄著異味。
檢察機關第一時間介入,在實地勘查、固定證據后,迅速向責任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明確整改時限和標準。一周后再到現場,曾經的“垃圾山”已不見蹤影,3000余立方米垃圾被徹底清運一空,地面干凈整潔,連角落的碎渣都被清掃得干干凈凈。
更讓人舒心的是,為防問題反彈,150余米長的水泥擋板穩穩立了起來,底部鋪著條石擋土,旁邊還建起了彩鋼看護房,由專人值守巡查,從源頭堵住亂堆亂放的可能。
如今再路過這里,揚塵沒了,異味散了,平整的地面看著就敞亮。
“終于能敞開懷在這兒散步了!”路過的村民笑著念叨,腳步都輕快了不少。
通活“水脈”
汛期里的平安守護
“去年汛期,水都漫到了岸上,看著嚇人!”檢察干警在轄區孫家寨村走訪時,村民指著河道水泥蓋板上的羊圈、倉房,語氣里滿是藏不住的擔憂。檢察干警順著村民指的方向湊近一看,泄洪通道上的景象讓人揪心:兩處30余米長的河道被水泥蓋板硬生生縮窄,上面搭著簡易倉房,一邊圈著羊,一邊堆放著農機,羊糞、油污混著玉米秸稈在河道里積了厚厚一層,把河道堵了個嚴實。
“這些羊圈、倉房必須馬上拆,河道必須清理,絕不能拿村民的安危開玩笑!”檢察機關第一時間行動,向責任主體發出檢察建議,一遍遍上門宣講“河道通,洪水才能走”的道理,講清河道行洪不暢的危害。沒過多久,倉房被徹底拆除,堆積的雜物也被清理干凈,河水終于能順暢流過。
這幾年,類似的檢察建議不斷發出,推動鄉村河道清淤除障,一批“水清、岸凈、流暢”的生態河道相繼建成。汛期再至,看著河水順著通暢的河道平穩流過,岸邊的村民心里踏實多了。
“我院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用8年公益訴訟實踐,把檢察監督的‘準星’對準生態保護的‘靶心’,讓每一份檢察建議都成為撬動生態治理的‘支點’。”遼陽市弓長嶺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姝說。
從湯河水庫岸邊的溯源排查到公益林里的幼苗新植,從建筑垃圾堆的清理整治到泄洪河道的暢通無阻,這背后,是一份份檢察建議推動著一項項治理舉措落地生根,是從“個案整改”到“系統治理”的進階,當監管部門主動對接檢察監督,當村民從生態保護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當生態治理由“應急處置”轉向“長效保障”,協同發力構建守護生態的“共同體”,讓“秀美弓長嶺”從規劃圖變成了百姓推窗可見、日常可感的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