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治中心直面群眾訴求,是化解基層矛盾的前沿陣地。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檢察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主動入駐區綜治中心,傾力提供法律咨詢,全力化解矛盾糾紛,合力維護群眾權益,讓檢察服務更貼近民生,助推“檢察+綜治”社會治理新格局。
解開鄰里糾紛里的法情困局
“檢察官,他把我打成肋骨骨折,公安為啥不立案?”在區綜治中心,張某某攥著輕傷二級的鑒定報告,急切地詢問檢察官。這起糾紛,緣起于一棵楊樹引發的歸屬權爭議。張某某與鄰居李某某各執一詞,都認為這棵樹是自己的,爭執也迅速由言語沖突升級為肢體推搡,最終張某某左側肋骨骨折,李某某頭面部輕微傷。張某某報警后,公安機關經調查認為“現有證據無法證實其輕傷二級的傷情與李某某的行為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作出不予立案決定。他不服申請復議、復核,結果均維持原決定后,張某某在綜治中心找到了檢察官。
受理案件后,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迅速啟動審查程序:檢察官走訪村綜治中心、查看執法記錄儀視頻、詢問辦案民警、細致研判傷情報告,最終查明張某某的肋骨骨折是雙方滾壓在地時所致,并非李某某主動擊打。“法律認定要講證據,也要解矛盾。”檢察官釋法說理與矛盾化解同步推進。一方面,聯合綜治中心啟動調解,向張某某一一分析證據鏈:沖突中,李某某曾掙脫離開,是張某某撿石頭砸人引發二次拉扯;傷情成因上,骨折源于雙方扭打滾壓,李某某并無傷害的主觀故意。另一方面,協調村委會對爭議楊樹權屬做出明確說明。經多輪溝通,雙方達成和解,這場因征地糾紛引發的矛盾得以平息。
法治溫情護老兵重燃生活希望
“多虧了你們的幫助,我才能夠重新站起來啊。”7月24日,在宜昌市猇亭區人民檢察院一次案件回訪中,王某某高興地向檢察官展示自由活動的雙腿。
這溫暖的一幕,要從今年年初的一場意外說起。今年2月的一天,王某某坐著輪椅,被妻子攙扶著走進猇亭區檢察院檢察工作室。在仔細審查案件材料和耐心詢問后,拼湊出這個退伍老兵的困境:原來1994年退伍返鄉的王某某,多年來一直在猇亭打零工維持生計。因與陌生男子張某某挪動電動車發生口角,遭對方持刀砍傷,導致身上留下20余處傷口,腿部被鑒定為輕傷二級,從此只能與輪椅相伴。
“老王受傷了,我們家一下子就沒了頂梁柱啊!”王某某的妻子抹著眼淚說。這個本就艱難的家庭,夫妻都患有慢性疾病,還要贍養年過八旬的老母親,2024年已被納入低保邊緣戶。意外讓積蓄耗盡,還欠下2萬多醫療費,二次手術費更是奢望。而張某某長期無業、名下無財產,根本拿不到賠償款。
“不能讓老兵流血又流淚!”檢察官沒有放棄,在仔細審查案件材料后,決定對其開展司法救助。檢察官驅車前往王某某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老家調查走訪,向當地村委會核實家中的真實情況。在走訪中,檢察官一邊耐心傾聽王某某的心聲,一邊幫助他理順案件中的法律關系,解釋司法救助的最新政策。檢察機關研究后發現王某某符合軍人優先救助條件,當即與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村委會對接核實,調取服役檔案、協調出具家庭困難證明。最終,4.3萬余元司法救助金送到了王某某手中。收到救助金的當天,他就住進醫院對腿部進行二次手術和康復治療。
“我又站起來了!”經過2個月的精心治療和康復訓練,王某某在擺脫雙拐的第一時間,就向檢察官打來了報喜的電話。
宜昌市猇亭區檢察院自入駐以來,接待來訪群眾60余次,參與化解矛盾23次,受理司法救助3件,發放司法救助金9.8萬元,全部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從為鄰里糾紛解開法情困局,再到老兵重燃生活希望,“檢察+綜治”的聯動機制正像一張細密的防護網,將法律的嚴謹與民生的溫情織在一起。這是司法為民的初心在基層生根發芽,是檢察藍繪就的平安畫卷。在守護群眾幸福的路上,檢察官永遠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