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松,男,中共黨員,1991年12月入伍,2008年1月轉業到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崗區分局工作,現任伍家崗區分局站前派出所所長。從軍16年,從警17年,王勁松始終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只要群眾有需要,他總會挺身而出。2012年,王勁松為了保護群眾安全,迎向歹徒揮舞的尖刀,在被刺九刀、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拼命搏斗,最終制伏了歹徒。他獲評“中國好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8月25日,記者見到王勁松時,他正帶隊巡邏。汗水浸透的警服緊貼后背,但他臉上不見一絲疲憊,精神頭絲毫不輸年輕民警。幾天前,王勁松剛剛帶隊抓獲一名流竄作案的嫌疑人。當時距離高鐵發車僅剩7分鐘,他一路狂奔沖上站臺,硬是將已經登車的嫌疑人帶了下來。
王勁松所在的宜昌東站,是鄂西地區重要的門戶和交通樞紐。眼下正值開學季,車站迎來出行高峰,他奔走忙碌,一刻也停不下來。
“學生和旅客集中出行,除了加強值班值守,還要做好服務。”王勁松除了安排日常事務、維護轄區秩序,還忙著組織協調“王勁松東站青年志愿服務隊”,為旅客提供周到的服務。
“風聲亦何勁,松自無改容”,這句話用來形容王勁松再貼切不過。53歲的王勁松,堅毅果敢的軍人本色絲毫未減。13年前,那個為群眾安全挺身擋刀的硬漢讓人動容;13年后,眼前這個奔波忙碌的身影同樣讓人感動。扎根基層17年,他用熱血鑄就忠誠,用汗水澆灌平安,將“人民”二字深深鐫刻在心上。
為民擋刀,血肉之軀鑄警魂
“在我看來,‘英雄’不過是在危急關頭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記者:面對歹徒刺向群眾的尖刀,您以血肉之軀為盾,保護群眾生命安全,能給我們講講當時的情形嗎?
王勁松:那是2012年2月8日下午,我在巡邏途中接到轄區村民的電話,一男一女在出租屋吵架,怕是要出事,要我們趕緊過來。我和同事趕到現場后發現,一男子正拿著水果刀往自己胸口捅,胸前的衣服上已是鮮血一片,旁邊還站著一個驚慌失措的女子。所幸我們及時趕到,收繳了刀具,并將男子送進了醫院。
當天下午6時許,女子打來電話,說男友要她去病房,把事情說清楚。她希望有警察陪同,以防發生意外。我陪著女子到病房后,走到床前安慰了小伙幾句,接著走到門外,給他們留出溝通的空間。誰知幾分鐘后,病房里突然傳來女子的尖叫聲,我沖進病房,看到男子拿著一把彈簧刀朝著女子的頭、臉一陣亂刺,鮮血從她的臉上流了下來。
我一下子急了,猛沖上去,想把男子推開,但沒成功。這時的男子像瘋了一樣,手持彈簧刀,一刀接著一刀地亂捅。來不及多想,我直接用自己的身體迎著刀擋了上去。男子已經徹底喪失理智,雙眼血紅,揮舞著刀子朝我猛刺。我被他連刺了幾刀,劇痛瞬間襲來。
當時,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寧可付出生命,也不能讓群眾受傷害。我抓住他的雙臂,大吼一聲,將他摔倒在地。緊接著,我左手抓住他的刀柄,右手抓住刀刃,想奪下他的刀。但他拼命掙扎,我的右手被劃傷。經過一番纏斗,他手上的彈簧刀被我打落,掉在地上。這時我感到渾身劇痛,身體一陣陣發冷,意識也慢慢模糊,喊了一聲“醫生”后,便失去了知覺。
記者:受傷住院期間,您經歷了哪些難關?最讓您感動的是什么?
王勁松:在重癥監護室搶救的那五天,令我終生難忘。我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不能進食,不能喝水,胸悶氣短,嘴唇干裂,喉嚨像有火在燒。手術后第三天,醫生發現我被刺穿的肺部需要再次手術,建議采取保守療法,插入導流管。這樣雖然風險小,但病人很痛苦,當時真有點生不如死,甚至多次想到過放棄。但我知道,我不能放棄,親人在等著我,戰友在等著我。我咬緊牙關,終于挺過了危險期。
住院期間,令我感動的事情很多。有很多群眾到醫院看我,無數網友為我祝福。最令我欣慰的是,伍家鄉轄區村民對我的關心和牽掛,伍家鄉是我工作過的轄區。那段時間,病房外的走廊里時常擠滿了過來看望我的群眾。有一名村民聽人說吃鴿子可以加快傷口的愈合,托了好多人買到兩只,連夜熬好了湯給我送來。一位80多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還把他珍藏了近60年的抗美援朝紀念章送給我,并在病房里大聲地為我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記者:被歹徒刺中的九刀當中,有一刀離心臟只有一厘米,現在想起來有沒有后怕?有沒有后悔當時的決定?
王勁松:病床上一覺醒來,我才知道,搏斗中我一共中了九刀,肺部被刺傷;腹部一刀,刺穿了胃部。當時,我因為失血達2000毫升,血壓只有30至60mmHg。用醫生們的話說,我差不多是在死亡線上走了一遭。現在,我的身體還留下了血氣胸、肺功能受損、左肋下和腹部麻木等后遺癥。說實話,我還是有些后怕,但是我不后悔,如果我不挺身而出,群眾就會受難。我始終牢記人民警察的光榮使命,無論面對的是刀還是槍,我依然會挺身而出。有人說,警察是人民群眾的保護神,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褒揚和認可。如果我們不能在群眾需要我們的關鍵時刻站出來,那我們就對不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
記者:您是家里的頂梁柱,家人對您擋刀的行為是怎么看的?
王勁松:在我受傷住院期間,最替我擔驚受怕的是我愛人。她在醫院里照顧了我一個多月,一句埋怨的話也沒說。我的父母和岳父母年事已高,特別是岳父還因心臟病住過醫院。我受傷后的第四天下午,老人們從媒體上得到消息,趕到醫院來看我。四位老人一邊流著眼淚,一邊跟我說,孩子呀,你做得對,你既然穿了警服,就要保老百姓安全。有這樣的好妻子、好長輩,是我一生的幸福。
記者:為群眾擋刀之后,有很多人稱您為“英雄”。您怎么看待這個稱呼?
王勁松:在我看來,“英雄”不過是在危急關頭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們和所有人一樣會疼、會累、會哭、會老!但身為警察,為民擋刀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融入群眾,善做百姓“知心人”
“和群眾在一起,我覺得心里踏實,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
記者:從軍營到警營,您是怎樣快速轉變角色的?
王勁松:16年的軍旅生涯讓我深深懂得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道理。我到公安系統的第一份工作是當社區民警。這個崗位又給了我與群眾密切聯系的機會。
我最喜歡的事,就是穿著警服行走在轄區的村頭巷尾,看到一個個熟悉的村民跟我點頭、揮手、打招呼。每當這個時候,我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到了社區之后,我非常適應。和群眾在一起,我覺得心里踏實,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
記者:聽說在您工作過的社區里,很多人都把您當成老朋友,能不能講講您和他們之間的故事?
王勁松:多年來與他們近距離接觸,增強了我和群眾之間的深厚情感。我還記得曾經工作過的社區住著70多歲的黃婆婆,她的性情有些古怪。當時,隨著宜昌城市東擴的推進,昔日的鄉村被開發,很多村民搬進了嶄新的安置小區。可面對新的環境,黃婆婆還是一如既往在一樓陽臺養雞,鄰居和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想讓她把雞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她就是不聽。
有一段時間,黃婆婆隔三差五就撥打報警電話,有時說有人偷了她的雞,有時說有人偷了她的米。鄰里都說她胡攪蠻纏,可我不這樣認為。每次接到報警,我還是順著老人的想法,不厭其煩地上門“勘查現場”,制定“捉賊方案”。
一來二去,黃婆婆把我當成了最信任的人。一見到我,她原本嚴肅的臉上就有了笑容。有一次,我趁著她高興,就對她說:“您家的氣味實在太大了,鄰居們有意見不說,這些氣味對您身體也不好。”黃婆婆望著我,想了想說:“那我明天就把它們送走。”第二天,黃婆婆果然把養的雞都送到了菜市場,將它們全賣了。她很高興地給我打電話,謝謝我的建議。
記者:在社區工作期間,您一個人聯系4個行政村,群眾對您的工作都很認可。您有什么獨到的工作方法或經驗嗎?
王勁松:談不上有獨到的方法或經驗,我認為做好群眾工作不難,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不會拿我當外人。熱心快腸地幫助群眾,耐心細致地處理每一起警情,日積月累,群眾就會把你當自己人。我們的一張笑臉、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合理的解釋、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讓他們內心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眼里的急切也會漸漸化作平和。
我當時負責4個行政村的社區警務工作,轄區面積大,再加上我當時所在的伍家鄉新城建設加快,施工工地遍布轄區各個角落,伴隨著城市建設,大量人口入住,有時忙得腳不沾地。
為提高處警速度,我將轄區400多個旅館、便民店等場所及100多個工地登記造冊,把居民房門牌和戶主信息一一對應畫成草圖放在值班室。我拿著草圖挨家挨戶走訪,4個村里的每一條村路、每一處居民房前都留下了我的足跡。不管多晚,只要群眾需要,我都會馬上趕過去。有一天凌晨3時許,我轄區共同村村民報警,稱家中發生盜竊案。我和同事快速出警,10分鐘內趕到位置偏僻的現場,快速查看現場后根據在現場發現的證據,分頭追擊嫌疑人,當天凌晨就將嫌疑人抓獲歸案,為群眾追回了損失。那次連夜追兇之后,每次我到共同村去走訪,村民們對我都更加熱情了。
聚星成火,用情服務不止步
“這些看似瑣碎的舉手之勞,恰恰解決了群眾心中最急迫、最實際的難題”
記者:到伍家崗區分局站前派出所工作后,為什么想到要創立“王勁松東站青年志愿服務隊”?目前志愿服務隊發展情況如何?
王勁松:2014年,我被安排到位于宜昌東站的站前派出所工作。宜昌東站既是鄂西交通咽喉,也是宜昌市的“東大門”,為了給過往旅客提供便利服務,展示宜昌文明形象,我一直在努力。
面對五湖四海的旅客,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我號召身邊的朋友、同事和我一起做志愿服務。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我們就成立了“王勁松東站青年志愿服務隊”。目前,我們的志愿者群體已經達到近3000人,成員包括公安民警、企業員工、學校學生等,已經累計為100多萬人次提供了服務。
記者:志愿服務隊成立后,你們做了哪些工作?這些服務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王勁松:我們的志愿服務隊在宜昌東站為過往的旅客群體提供咨詢、指引、幫扶、應急等服務。宜昌東站每年運送旅客超過千萬人次,是旅客換乘周轉的關鍵樞紐,咱們志愿服務隊就扎根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就拿咨詢指引來說吧。每天從清晨開始,隊員們就守著咨詢臺,遇到拎著大包小包的旅客,不等對方開口就主動迎上去幫忙。有一次,我在火車站接到一位迷路的婆婆,她說著江浙地區的方言,我和她之間的溝通成了難題。于是,我從火車站找來一名浙江籍的工作人員幫忙翻譯,明白了婆婆是到宜昌來看望務工的兒子。我幾經輾轉聯系上老人的兒子,又為她買來飯菜,陪著老人一起等候她兒子的到來。臨走前老人一個勁兒地對我說“謝謝”,聽得我心里暖烘烘的。
幫助旅客更是常事。車站里老人小孩多,外地旅客到站后對環境不熟悉,我們就現場為他們做出行攻略。有旅客行李箱輪子壞了,隊員們就用隨身帶的膠帶、小工具幫著纏好。
要說效果,最直觀的是旅客臉上的表情。以前,常能看到旅客在大廳里東張西望、皺著眉打聽路。現在,不少人遠遠看到我們的志愿者,會主動笑著走過來咨詢,那種信任特別難得。車站的工作人員也常跟我們說,自從志愿服務隊來了,車站大廳里問路的人少了,秩序好了不少,他們處理突發情況也更從容了。更重要的是,這抹“志愿紅”慢慢成了車站的一道風景,現在隊伍里還有幾個是之前被幫助過的旅客呢—他們要把這種溫暖傳遞下去。
我們的付出不但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稱贊,也受到了各級組織的認可。2019年5月,“王勁松東站青年志愿服務隊”獲評“全國青年文明號”。
記者:您覺得“王勁松東站青年志愿服務隊”有什么樣的精神內核?
王勁松:我覺得服務隊傳承和發揚了“扎根于需要處,奉獻于點滴中”的主動服務精神。這種精神的核心是一種主動向前的姿態。無論是值守咨詢臺,還是一眼發現旅客的難處,這種主動性將溫暖從被動響應升華為主動關懷。
這種精神體現的是“于細微處見真情”的務實作風。服務隊的價值并非來自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修復一個行李箱車輪、制作一張路線圖、提供一頓熱飯的涓滴之力。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舉手之勞,恰恰解決了群眾心中最急迫、最實際的難題。
這種精神會形成一種溫暖與信任的循環。我們的付出換來了旅客毫無保留的信任和真誠的笑臉,甚至吸引曾被幫助的人加入我們。因此,最寶貴的傳承就是將這份用心用情的奉獻精神化作一座橋梁,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旅客,也能讓這種溫暖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