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的米林市,一座綜治中心正以“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悄然改變著基層治理的生態。這里不僅是群眾訴求的“集散地”,更是矛盾糾紛化解的“終點站”,通過多元聯動、科技賦能和溫情服務,將糾紛消弭于萌芽,讓法治與民心同頻共振。
“中心”聯動千條線: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
米林市綜治中心打破部門壁壘,將公共法律服務、訴訟服務、信訪接待、檢務、“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網格化管理等六大中心整合至綜治中心,匯聚政法綜治、信訪接待、勞動監察、法律援助、訴源治理等33個部門57名專業力量入駐,并引入“兩代表一委員”、鄉賢、心理服務團隊等社會力量,實行高頻事項常駐、低頻事項輪駐機制,堅持調解優先、仲裁助力、訴訟兜底,切實在法治軌道上定紛止爭。例如,在處理一起涉及32名農民工、金額65萬余元的群體性欠薪糾紛時,中心聯合勞動監察、司法調解、信訪穩控等多部門組成臨時工作組,主動奔赴工地現場開展“上門調解”,通過“分類溝通、分項簽約”模式,僅用一天便完成薪資核算、協議簽訂及司法確認全流程,避免了矛盾升級。這種“一盤棋”聯動模式,使得矛盾糾紛調處率、化解成功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市”的治理目標。
“心中”信任百分百:一站式服務背后的溫情邏輯
綜治中心的效能不僅體現在效率上,更在于對群眾心理需求的精準回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依托全國社聯專家資源,成立“民族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米林心理茶館),配備專業團隊力量15人,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圍繞民族團結、心理服務、基層治理、重大項目建設等領域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將心理疏導融入矛盾調處全過程。例如,在化解一起家庭糾紛時,調解員發現當事人因長期壓抑出現情緒失控,立即啟動“法律+心理”雙介入機制,最終促成和解。此外,通過“云端調解室”“布色調解室”等功能分區,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一名農民工代表感慨:“原本以為要跑斷腿,沒想到在這里一天就解決了所有問題,還得到了法律和心理的雙重幫助。”
科技賦能“終點站”:讓矛盾化解跑出“加速度”
米林市綜治中心依托自治區綜治信息平臺等數字化手段,融合網格管理、社會治安預警等功能為一體,著力構建“數據采集-智能分析-聯動處置”閉環機制。通過數據共享,中心可快速識別矛盾隱患,如某工地欠薪糾紛爆發前,綜治中心調解團隊提前介入,避免了群體性事件。同時,司法確認線上辦理、調解文書電子化等舉措,進一步縮短了糾紛解決周期。2025年以來,中心累計受理糾紛266件,司法確認56件,涉及資金5502.92萬元,平均處理時長較傳統模式縮短70%。
平安驛站的未來:從“終點”走向“源頭”
米林市綜治中心正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型。一方面,通過“三查一訪”機制(常態排查、專項排查、重點排查和定期回訪)織密風險防控網;另一方面,創新“點將臺”平臺,探索構建“一長五員”機制,以村(社區)黨支部為單位,科學劃分網格單元,邀請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共治格局。正如一面錦旗所寫——“為民解憂敬業正直”,這座高原上的平安驛站,正以“中心”之力,安放萬千群眾的“心中”安寧。
米林市綜治中心的實踐,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邊疆版本。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中心”,更是群眾情感認同的“心中”,通過法治與溫情的雙輪驅動,讓每一份訴求都有回響,每一寸正義都能抵達,真正筑起了雪域高原的和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