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治中心提供“專家門診式”服務,高效化解糾紛(資料圖)
群眾遇到難題首先到綜治中心尋求幫助(資料圖)
日前,在重慶市合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的調解室內,一場因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引發的鄰里糾紛正在化解。社區調解員、駐點律師和物業代表組成的“調解團”耐心傾聽雙方訴求,結合法律法規和鄰里情誼提出解決方案。兩小時后,原本劍拔弩張的居民握手言和,并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字。“以前這種矛盾可能要鬧上法院,現在‘家門口’就能一攬子解決。”居民張大爺感慨道。這樣的場景,正是合川區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取得成效的生動縮影。
今年來,重慶市合川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提升效能、服務群眾”為核心理念,通過“五個規范化”建設和“五有”目標(有場地、有隊伍、有機制、有保障、有成效),打造區、鎮街兩級綜治中心“升級版”。截至今年7月,該區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9.8%,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一幅以科技賦能、機制創新為筆觸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解紛資源“一體化” “多中心”變革為“一中心”
陣地升級,讓群眾“只進一扇門”。走進合川區綜治中心,10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辦公區內,引導受理區、多元化解區、指揮調度區等功能分區一目了然。電子屏上實時滾動著矛盾糾紛受理進度,墻面上的“六調聯動”流程圖清晰標注著訴調、警調等銜接環節。“過去群眾解決矛盾要跑多個部門,現在只需在受理窗口登記,系統會自動分流轉辦。”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
這一變化源于2025年啟動的陣地整合工程。區級綜治中心將原分散的信訪接待、公共法律等服務功能集中整合,投入300余萬元升級硬件設施;30個鎮街綜治中心則依托便民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以該區物業糾紛為例,各級綜治中心與司法所、派出所同址辦公,2025年累計化解物業糾紛、家庭矛盾等事項1276件,同比減少群眾重復跑動60%。
力量聚合,從“單打獨斗”到“組團服務”。“醫患糾紛涉及專業醫學知識,以前調解員常力不從心。”該區醫療糾紛調委會駐中心調解員介紹。如今,綜治中心采用“常駐+輪駐+隨駐”模式,集結法院、檢察、公安等9個部門及12個行業性調解組織,形成“專家門診式”服務。2025年,通過“法律專家+專業調解員”協作,成功化解3起歷時超兩年的醫療糾紛積案。
鎮街層面則推行“1+4+N”模式:由綜治中心統籌,法庭、檢察室等4個核心機構常駐,市場監管等N個部門聯動。轄區街道通過這一機制,僅用一周便解決了某企業拖欠50名農民工工資的問題。“部門圍著中心轉,中心圍著群眾轉”的協同格局逐步成形。
科技賦能“數字化” 智慧治理的合川實踐
數據跑路,18類矛盾焦點被“精準畫像”。在綜治中心指揮大廳,大屏上跳動著實時更新的矛盾類型熱力圖。“通過‘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應用’,我們歸集了法院、信訪等部門的12萬條數據,識別出家庭、物業等18類高頻矛盾。”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演示道,系統還能自動預警“高風險”案件,如今年4月,某鎮婚戀糾紛預警觸發后,綜治中心提前介入,避免了一起惡性事件。
云端解紛,從“面對面”到“屏對屏”。“沒想到通過手機就能完成調解!”市民劉女士通過“重慶調解在線”平臺,與異地商家達成消費糾紛和解協議。合川區創新“訴后楓橋”應用,集成在線咨詢、司法確認等功能,2025年線上調解成功率超92%,平均耗時縮短至3天。
立體防控,5.7萬只“天眼”守護平安。依托“看家天眼”工程,全區5.7萬個監控探頭接入綜治平臺,構建起“空中+地面”的防控網。2025年龍舟賽期間,指揮中心通過智能巡查發現人流聚集風險,即時調度警力疏導,保障了10萬觀眾的安全。
機制創新“實戰化” 從“滅火”向“防火”轉型
智能預警,把矛盾化解在“苗頭”。鹽井街道綜治中心通過月度研判,發現征地拆遷類糾紛環比上升15%,隨即聯合規資局開展政策宣講,將5起潛在群體性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我們要求鎮街每半月、區級每月開展風險研判,變被動響應為主動防控。”區委政法委書記表示。
源頭防范,給矛盾糾紛“開藥方”。每起重大矛盾糾紛化解后,綜治中心會生成《風險溯源臺賬》。針對物業糾紛高發問題,2025年出臺《物業服務標準化指引》,推動此類糾紛同比下降33%。
“綜治中心不是簡單的物理整合,而是要通過化學反應實現治理效能倍增。”合川區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強調。在這條探索之路上,合川區正以規范化建設為支點,撬動基層治理從“盆景”變“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