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過20載春秋,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群山深處,一場由惠水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主導的生態救贖,正讓長順縣某村落的廢棄垃圾場煥發新生。
曾經堆積如山的垃圾、隨風飄散的塑料泡沫,如今已化作連片的綠地與初綻的樹苗。這不僅是一次司法案件的審結,更是惠水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以法律為犁、以責任為種,在鄉村振興的土壤里播下的生態希望。
一紙訴狀 叩響鄉村生態警報
2025年初的長順縣某村,本應是青山銜翠、草木含香的模樣,卻因一片林地的“變質”,被硬生生撕下了生態底色。村民陳某為謀私利,私自圈占林地設為收費垃圾傾倒點,無數建筑垃圾混著生活垃圾傾瀉而下,像一群蠻橫的“侵略者”,一步步吞噬著原本蔥郁的山林。
走近這片“禁地”,目之所及滿是瘡痍:破碎的水泥塊摞成半人高的“小山”,塑料袋、泡沫盒被風卷著掛在枝頭,活像掛滿“慘白燈籠”;腐爛的廚余垃圾滲進土壤,在陽光下散發著刺鼻異味,連周邊的野草都蔫頭耷腦,再不見往日生機。村民路過時,要么捂著口鼻快步躲開,要么遠遠繞路,這處露天垃圾場,不僅成了村落生態的“傷口”,更成了堵在村民心頭的“疙瘩”,讓“美麗鄉村”的期盼蒙上了一層灰。
更令人揪心的是,當地街道辦事處對這一切視而不見、監管缺位,既未及時制止違法行為,也未采取補救措施,任由“垃圾圍村”的困境愈演愈烈。當長順縣人民檢察院在公益監督中發現這一問題時,這片林地的生態已瀕臨“窒息”,土壤板結、植被枯死,若再不干預,污染將進一步滲透,波及周邊農田與水源。一紙行政公益訴訟的訴狀,就此叩響了鄉村生態的緊急警報,也將守護綠水青山的重任,交到了惠水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手中。
圖為無人機拍攝垃圾侵占山林情況。
司法亮劍 讓荒蕪之地重煥生機
“清除垃圾只是開始,讓土地重新‘呼吸’,才是對生態最好的交代。”惠水縣人民法院主審法官的這句話,成了整個案件審理的核心方向。惠水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創新推出“動態跟蹤式審判”,像一位細心的“生態醫生”,為這片受損的土地量身定制“診療方案”:先是聯合長順縣人民檢察院開展庭前勘查,用數據模型量化生態損害;再向街道辦事處發出訴前整改建議書,督促其制定“清污還綠、生態重生、長效守護”三步走計劃。
轟鳴聲中,大型機械駛進垃圾場,200余噸垃圾被一一清運,仿佛為土地卸下沉重的枷鎖;春風里,100余株樹苗被小心栽種,草籽播撒在翻松的土壤里,綠色的希望在陽光下悄然萌發。更令人動容的是,曾經的“生態破壞者”陳某,在法庭的教育引導下,主動簽訂管護承諾書,從垃圾的傾倒者變成了林地的守護者。當第一片新葉在枝頭舒展,當村民們再次走近這片土地時,聞到的不再是刺鼻的異味,而是清新的草木香,司法的力量,正讓荒蕪之地重煥生機。
圖為惠水縣法院、長順縣檢察院工作人員進行現場勘察。
延伸治理 織就全域生態防護網
“原來垃圾堆到膝蓋高,現在能種莊稼了,這才是咱要的美麗鄉村!”在整改驗收現場,村民代表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惠水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沒有讓案件止步于“垃圾場變綠地”,而是以本案為契機,推動生態治理從“個案修復”走向“系統重構”。惠水縣人民法院聯合長順縣人民檢察院走訪城管、住建等部門,不僅推動街道辦事處建立“無人機巡查+網格化監管”體系,將生態環境納入村居考核,更促成該縣政府出臺《長順縣建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規劃》。
如今,長順縣各鄉鎮有了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垃圾沒處倒”的難題得到緩解;規劃中的年處理能力10萬噸的建筑垃圾處理中心與消納場,更像一劑“長效藥”,從源頭上杜絕“垃圾圍村”的可能。司法的觸角,早已超越案件本身,延伸到縣域生態治理的每一個角落,就像那片復綠土地上的樹苗,根系不斷向下扎根,為整個區域的生態安全筑牢根基。
圖為法院協同檢察院驗收整改成效。
20載“兩山”理念指引,20載生態司法前行。惠水縣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用這起案件證明:環境司法從來不是冰冷的判決,而是能讓土地重生的“復綠鋤頭”;從來不是孤立的個案審理,而是能推動體系變革的“治理鑰匙”。當行政機關從“被告席”走向“生態衛士”,當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這場司法實踐便奏響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生態贊歌。
如今,那片重生的綠地里,樹苗正迎著風生長;而惠水縣人民法院環保法庭的腳步,也從未停歇。他們將持續以司法為筆,在黔南大地上書寫更多“綠水青山”的故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態動能,讓每一寸土地都能綻放出最美的綠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