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對于那些訴訟能力偏弱的當事人,為生活、為權益舉起一紙訴狀,并非易事。近年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亞東縣人民檢察院以積極探索的精神和依法履職的擔當,充分發揮支持起訴職能,為農民工、患癌婦女、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依法支持起訴69件152人,助力他們行使訴權,維護合法權益。
從走村入戶到制度破冰,開啟支持起訴新局面。2021年,亞東檢察在轄區內村居走訪中發現,非婚生子女撫養費糾紛,農民工欠薪等問題長期困擾群眾,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與人民幸福生活的痛點。檢察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7個鄉鎮21個村居進行檢察職能宣傳,通過“邊境農牧區離異家庭子女和非婚生子女撫養費落實情況”專項調研,為未成年人追回撫養費4.4萬元,由此拉開亞東檢察民事支持起訴案件辦理的序幕。同年,在處理一起特殊案件時展現出人文關懷與法律擔當。一名身患癌癥婦女的救命錢竟被前夫揮霍一空,致使她錯過了寶貴的黃金治療期。亞東檢察迅速行動,通過支持起訴,成功為其追回醫療報銷款6.5萬元。然而,關注并未就此止步,在后續回訪跟蹤中發現其仍面臨著高額的醫療費用負擔,秉持著司法為民的理念,立即依法啟動司法救助程序,及時向其發放司法救助金,為生命續航。
圖為,在某牧場向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
深耕: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織密全域保護網。亞東檢察以“檢護民生”專項行動為抓手,創新成立“民事+控申”12309辦案團隊,構建起對內與控申部門聯動協作,對外與人民法院、司法局聯動的立體化維權體系,依托“無障礙式”溝通機制,以“一群人”的力量,切實將弱勢群體權益保障落到實處。自簽訂協作機制以來,通過支持起訴,達成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等聯動解紛模式,成功幫助眾多弱勢群體維護合法權益。比如,聯合縣司法局、法院和人社局,通過支持起訴、調解協商、司法確認為3名“外嫁女”討回被拖欠工資6.5萬元。入駐綜治中心后,更是憑借離群眾最近的優勢,一天化解2名農民工欠薪糾紛,實現案件的高效解決。這背后,是多部門聯動的顯著成效,共同織密了弱勢群體維權保障網,努力把“紙面上的法”變成“身邊的溫暖”。
創新:從坐堂等案到雷霆出擊,讓司法服務觸手可及。亞東檢察積極探索履職創新,變“坐堂等案”為“雷霆出擊”,讓檢察服務真正貼近群眾,觸手可及。“下沉接訪”已然成為亞東檢察每名檢察官“月打卡”的一項必行之舉,為破解弱勢群體“有理說不清”的困境,檢察官們主動將辦公桌搬到群眾家門口,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致力于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比如,凌晨兩點仍燈火通明的邊境村委會辦公室里,檢察官與農民工、人社局、總包公司逐一核對工資并制作欠薪清單明細,最終為60名村民追回22.58萬元欠薪。再比如,在辦理追索撫養費糾紛案件中,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面對一個由兩位年邁老人、兩名精神病患者、兩名未成年人子女,整個家庭的運轉僅靠唯一有勞動能力的牧民婦女在老家放牧來維持和國家政策性補貼支撐著的特殊家庭,亞東檢察以司法之力破局,量身制定“五步工作計劃”,并遠赴千里取證調解,同時將線索移送控告申訴部門進行司法救助審查。憑借辦案人員鍥而不舍地全力推動,用腳步丈量民情,經過多方面的努力,不僅通過支持起訴推動撫養費問題解決,還助力該家庭獲得司法救助4.8萬元,為這個困境家庭增添了一份保障,最終填補了未成年人“缺失”的“父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特殊家庭面臨的生活困境。
圖為,下沉邊境村核實農民工欠薪相關證據。
蝶變:從被動求助到主動和解,法治信仰生根發芽。歷經多年普法宣傳、釋法說理和下沉辦案,用法化解矛盾、用理解決糾紛的理念已潛移默化扎根在邊境群眾心中。近期,某包工老板攜農民工到綜治中心檢察窗口尋求化解矛盾,這一主動行為體現了亞東檢察在辦理支持起訴案件時秉持的“中立公正、情法交融”理念,這種既做勞動者權益的守護者,也當企業合法經營護航員的履職擔當,贏得了當事人的認同,更推動形成了“遇事找檢察”的法治氛圍。
法治之路,步履不停。亞東檢察以支持起訴為炬,微光聚暖亮民生權益長路。從走訪摸排的細致入微,到機制創新的敢為人先,再到多元協作的緊密無間,每一步都鐫刻著司法為民的溫度。未來,將繼續深耕,以法治之光照亮更多弱勢群體的前行路,在守護公平正義中續寫檢察擔當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