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湟水河畔的晨霧漫過青黃相間的田埂,當農家煙囪里升起的炊煙與秋日的霞光交織,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鄉村大地上,有一群身著制服的身影正穿梭其中。他們以法律為筆、以真情為墨,在廣袤鄉野間勾勒出法治護航鄉村振興的動人畫卷。
8月的風帶著麥香掠過村莊,“法治護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楓’景”海東行采訪組走進民和縣人民法院,在田間地頭的普法聲里、在矛盾化解的暖心故事中,讀懂這份藏在泥土與炊煙間的法治深情。
法治春風拂鄉野
“法官,種麥子、養雞鴨的小事,法律真能管嗎?”在民和縣新民鄉毛拉山村廣場上,一名老大爺攥著草帽問道。“大爺您放心,法律就像田埂邊的防護林!”干警笑著解答,“賣麥子遇賴賬、鄰居占耕地、子女不贍養,法律都能幫您撐腰。”這樣的對話,是法官送法下鄉的尋常片段。
近年來,民和縣人民法院組織法官、法官助理組成法治宣講組,像播撒種子的“新農人”,循著田埂脈絡把法律送到村社。他們深知鄉村普法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化作家長里短。村委會屋檐下成了臨時課堂,法官們搬著小馬扎,把婚姻家庭糾紛講成鄰里都能聽懂的道理;田埂樹蔭下擺起展板,把土地流轉合同條款譯成“種誰家地、給多少租金”的實在話;宣傳手冊上印著“彩禮能要回嗎”“打工錢要不回咋辦”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字里行間都是莊稼人熟悉的語境。
記者在毛拉山村的宣講會上看到,法官講解土地承包政策時,村民們圍著法官追問不停:“土地租給合作社想提前退租怎么辦?”“兒子外出打工,鄰居把地占了怎么維權?”法官們從合同效力講到維權途徑,原定1個小時的宣講延長到2個多小時。夕陽下,村民握著法官的手說:“以前怕打官司,現在知道法律是咱們的靠山!”
截至目前,民和縣人民法院已在聯點鄉村舉辦法治宣講5場次,發放資料80余份;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宣講,發放手冊150份,解答法律咨詢30余次。線上普法專欄定期推送“農民維權指南”,普法短視頻讓民法典條文從書本“走下來”,變成村民看得懂的生活智慧。法治的聲音,已從法庭的法槌聲變成田埂上的娓娓道來。
矛盾冰融在基層
鄉村矛盾糾紛經常藏在彩禮數字里、鄰里屋檐下,若不及時化解,就會像雜草瘋長影響安寧。民和縣人民法院駐村工作隊化身“法律之橋”,用耐心與真誠讓矛盾糾紛在萌芽時化解。
馬某與李某的故事曾是毛拉山村的一塊“寒冰”。2021年冬天,兩人按習俗舉辦婚禮卻未登記,馬某父母給李某16.5萬元彩禮及60克黃金首飾。幾年后兩人分手,彩禮成了難解的結,中間人調解多次無果,矛盾像寒冰般堅硬。駐村隊員得知后立即入戶調解,先聽取女方母親傾訴:“女兒受了多少苦,憑啥退還彩禮?”再看男方父母親紅著眼眶:“借遍親戚的錢辦婚事,人走錢沒了怎么辦?”隊員們知道此矛盾糾紛處理不好可能結下世仇,于是開始“破冰行動”。他們往返兩家奔波,電話里反復勸導雙方當事人:“日子還長,別讓錢絆了路”“鄉里鄉親,各退一步海闊天空”。當女方同意返還6.5萬元現金和60克黃金首飾時,新難題又出現:女方湊不齊現金想分期退還,男方堅持一次性返還,調解陷入僵局。駐村隊員們繼續分頭行動勸說,最終女方父母四處借錢湊齊錢款。當現金與60克黃金首飾在駐村隊員的見證下交接,兩家人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陽光照進屋內,空氣里透著釋然的味道。
積分花開助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矛盾“穩壓器”,更需要活力“助推器”。法院干警深知,法治既要解決問題,更要搭建發展平臺。
在毛拉山村的“愛心超市”里,記者看到洗衣粉、食用油等商品整齊排列,每種物品都標著5分、10分、20分的積分兌換分值。“以前搞衛生喊破嗓子沒人動,現在大家搶著干,掙積分換東西!”村黨支部書記笑著對記者說。駐村工作隊推出的積分制獎勵,像鑰匙一樣打開了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讓“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鄉村內生動力在積分累積中增強。
對困難群眾,法院的司法救助如冬日暖陽。針對鄉村振興領域困難當事人開通“綠色通道”,訴訟費可緩交、減交甚至免交,絕不讓“打官司”成為壓垮家庭的稻草。
從田埂上的普法聲到屋檐下的調解語,從超市里的積分兌換到法庭外的法律援助,民和縣人民法院干警們用腳步丈量著鄉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傾聽著村民的每一個訴求。
他們以法治為筆,以初心為墨,在鄉村振興的長卷上細細描摹。那些奔波的身影、耐心的話語、溫暖的援手,正化作鄉野間最動人的風景,讓公平正義的種子在泥土里扎根,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法治護航下愈發絢麗多彩。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法治的光芒正照亮每一條鄉村小路,溫暖每一個農家院落,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法治鄉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