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在家長里短的煙火氣中,基層人民法庭不僅是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近日,“法治護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楓’景”海西行采訪組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人民法院河西人民法庭,這里的法官以其獨特的“善治密碼”打造法庭“金名片”,這些密碼既蘊含著法治的剛性,又彰顯著為民的溫度。
“感謝法官幫我把羊要回來,壓在我心里的那塊石頭總算是放下了。”8月18日15時許,在河西人民法庭副庭長宗元梅的辦公室里,大麥(化名)拉著宗元梅的手感謝道。見記者到來,大麥激動地說:“現在法官的工作越來越接地氣了,你看,我的這個案子就是法官主動上門幫我調解的,3天就解決了。”
今年年初,大麥與被告簽訂承包合同,約定將108只羊交由被告放牧、保管,約定承包期限屆滿后,除108只羊外,被告向大麥返還新產的羊羔45只。承包期滿后,被告卻以各種理由拒絕返還羊羔。宗元梅告訴記者:“考慮到當事人居住在草原深處,往返法庭不便,且涉案羊群需現場核實,我們決定將審判現場‘搬’到草原上。經過法官的耐心調解與釋法,被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意將108只羊、30只羊羔全部返還給大麥,法官在現場幫忙數清了羊的數量,做到了案結事了。”
近年來,河西人民法庭圍繞轄區牧業特色打造了“塔拉”草原流動法庭,把法庭“搬”到草原上,大力推行就地調解、就地開庭、就地釋法等辦案新機制,結合轄區多發糾紛及民生熱點問題,走進田間地頭、溫室大棚、養殖基地等開展一系列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引導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說起法庭打造的“金名片”,宗元梅向記者介紹:“我們結合格爾木市枸杞種植產業特點打造了‘杞藜興’法庭等特色品牌,持續優化深化審判模式與基層治理融合路徑,深入鄉村開展普法宣傳,激活‘農信鳥+杞藜興’品牌效應,用接地氣的司法實踐,筑牢基層矛盾化解防線。”
今年2月,河西人民法庭聚焦“杞藜興”法庭職能,成功調處4起拖欠藜麥款買賣合同糾紛。面對10余年的欠款積案,“杞藜興”法庭工作人員以“法理+鄉情”雙維發力。一方面,釋明合同履約法律責任,理清權利義務邊界;另一方面,依托當地產業發展需求,講清誠信經營對藜麥產業長遠發展影響。最終,拖欠10余年的藜麥款全額履行,不僅實現案結事了,更以司法實效,為當地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注入法治動能。
從在群眾家門口調解筑牢多元解紛網,到通過普法宣講播撒法治種子,河西人民法庭全力發揮法庭在基層社會治理、鄉村振興方面的積極作用,讓“善治密碼”繪就基層治理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