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護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楓’景”海西行采訪組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站在茶卡鹽湖畔,高原的風裹著鹽堿地的獨特氣息撲面而來。遠處,成群的羊兒正低頭吃草,脖鈴叮當作響。這里是“烏蘭茶卡羊”的故鄉,也是一場知識產權保衛戰的一線現場。
“您看看,這才是正宗的茶卡羊。”茶卡鎮牧民巴布撫摸著身邊的羊兒,語氣中帶著自豪,也夾雜著一絲憂慮:“2022年的時候,好多人家辛辛苦苦養大的羊,被冒充的‘過路羊’擠得賣不上價,最后只好賤賣給羊販子。”
線索浮現:人民檢察院主動出擊
2023年4月,烏蘭縣人民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烏蘭茶卡羊”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市場魚龍混雜、冒名銷售現象頻發。“為回應廣大消費者和牧民群眾加強監管的呼聲,我們組建公益訴訟專門辦案團隊,選優辦案力量,向監管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使‘烏蘭茶卡羊’農產品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得到公益訴訟檢察保護。”烏蘭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馬剛向記者介紹。
在跟隨馬剛重訪當時調研路線的過程中,他指著沿途的牧場對記者說:“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天天在外面跑,一家一家問、一處一處看。剛開始,牧民們不敢說,怕得罪人,也怕說了沒用。”
在茶卡鎮的一家合作社里,負責人李桂芳告訴記者:“那時候,市場上3只‘茶卡羊’里就有2只是假的。真的‘茶卡羊’賣不出去,牧民一年到頭的辛苦都打了水漂。”
聽證共商:凝聚多方共識
“2023年11月,烏蘭縣人民檢察院舉行的那場公開聽證會很重要。”馬剛回憶道:“當時,聽證會現場坐滿了人,行政機關代表、養殖戶、合作社負責人和牧民代表。”
“我直接說了!”牧民代表扎西激動地站起來,“我們再也不能忍受假茶卡羊把我們真茶卡羊的路給斷了!”現場不少人點頭附和,氣氛熱烈而凝重。
聽證會持續了3個多小時。“會后,我們向烏蘭縣農牧和鄉村振興局制發了檢察建議書。”馬剛說:“他們的負責人坦言,那份建議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們意識到,光是發文件不夠,必須得動真格的。”
聯動監督:推動政策落地
公益訴訟的魅力從來不只停留在個案辦理,更在于個案背后的治理價值。烏蘭縣人民檢察院在開展“烏蘭茶卡羊”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監督過程中,強化與相關行政部門、行業組織的溝通協作,形成一體化保護機制。
2024年2月,在烏蘭縣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3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切實加大‘茶卡羊’等農牧產品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同年11月,烏蘭縣人民檢察院與烏蘭縣政協聯合開展重點提案督辦活動,深入羊場查看“茶卡羊”養殖現狀。
當時到調研現場的檢察官李艷靜邊回憶邊告訴記者:“我們回訪了很多戶牧民,所有‘茶卡羊’都戴上了溯源耳標,好政策真正落到了羊圈里!每只‘茶卡羊’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在“檢察+政協”的合力推動下,烏蘭縣政府投資350萬元鼓勵養殖戶通過發展生產增收,推進“茶卡羊”品質提升、種群擴大。投資340萬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烏蘭茶卡羊”保護工程建設項目。烏蘭縣農牧和鄉村振興局還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
李桂芳告訴記者:“政府真金白銀的支持太及時了!我們有錢做溯源系統、統一標簽和包裝了,看他們還怎么以次充好。”
法治宣講: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今年4月,烏蘭縣人民檢察院干警走進各個鄉鎮開展知識產權保護主題法治宣講。在茶卡鎮宣講現場,檢察官一邊發放材料,一邊耐心講解:“大叔,您知道什么樣的羊才算‘茶卡羊’嗎?您知道‘茶卡羊’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嗎?”
一名牧民說:“以后要是看到有人冒充,我們就知道該怎么辦了。”
蛻變新生:“小羊”成大產業
如今,走進烏蘭縣的牧場和車間里,已是一番新景象。記者在合作社看到,工人們熟練地進行羊肉卷的加工和冷鏈包裝。“去年我家光賣羊就多了三成收入!”巴布笑著告訴記者,“現在不只是養羊,更是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態和未來。”
夕陽西下,鹽湖泛起金色的光。馬剛對記者說:“法治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能讓牧民安心養羊,消費者放心吃羊肉的力量。”
在這場品牌保衛戰中,“檢察藍”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志,更是一方人與自然共生的尊嚴,是牧民寫在臉上的獲得感。如今,“烏蘭茶卡羊”已不僅是地理標志,更成為烏蘭縣鄉村振興的生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