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大老遠跑過來幫我解決難題,不用出門就把事了了!”近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九十團十連職工韓某家中,一場特殊的“客廳調解”圓滿落幕,被告韓某握著塔斯海墾區人民法院法官的手,難掩感激之情。

小案不小辦,司法服務暖人心
時間追溯至2022年,被告韓某因種地需要,在原告處賒欠肥料款4萬余元,后因身體患病、經濟困難未能及時支付,雙方由此產生糾紛。
案件標的額雖不大,但關乎農戶的生計與商戶的經營,更牽扯著多年合作的情誼。承辦法官秉持“小案不小辦”理念,深知這類糾紛背后是普通百姓的切實利益,容不得半點馬虎。
考慮到被告韓某身患重病且為殘疾人,行動不便,法官主動提出上門調解。“法庭可以不在審判庭,只要能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哪里都是司法服務的陣地?!狈ü俚脑捳Z樸實卻溫暖,讓當事人感受到了司法為民的誠意。
“2+3”調解法,巧解糾紛促和諧
化解這起糾紛的關鍵,在于承辦法官的“2+3”調解法。兩種理念筑牢調解根基:既要堅守“小案不小辦”的責任擔當,又要秉持“解開心結實質解紛”的目標追求。三個步驟層層遞進,讓矛盾在情理法的交融中逐步化解。

庭前溝通階段,法官通過雙線聯系,精準找到癥結——雙方對欠款數額和已付款項存在爭議。
帶著問題,法官帶著案卷來到被告韓某家中,一邊關切詢問其病情,緩解對立情緒;一邊組織雙方核對送貨單、欠款憑證,逐項梳理交易明細。
當發現原告訴請中未扣減一筆3000元已付款時,法官當即予以糾正,用扎實的證據打消了韓某的疑慮。
調解陷入僵局時,法官聯合社區工作人員,打出“背靠背調解”“換位思考”組合拳。向原告講清被告的實際困難,回憶雙方多年合作的情誼;向被告分析農資用量與種植面積的關聯性,引導其正視債務。
最終,原告同意分期還款,被告也承諾盡力履行,一場劍拔弩張的糾紛在客廳里化作握手言和的溫情。
司法便民不止步,基層和諧添助力
這起案件的化解,是法院延伸司法服務觸角的縮影。通過與基層社區聯動,將法庭“搬”到群眾家門口,用“利益平衡”策略找到雙方共贏點,既為商戶挽回了損失,也給困難職工群眾留出了喘息空間。正如承辦法官所說:“調解不是簡單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融法于情、以理服人,讓當事人解開‘法結’的同時,更解開‘心結’。”
如今,“2+3”調解法已成為塔斯海墾區人民法院化解涉農資糾紛的“金鑰匙”。從審判庭到田間地頭,從冰冷的法條到溫暖的溝通,司法的溫度正通過一次次上門調解、一件件民生小案,傳遞到群眾心坎里,為基層和諧穩定注入源源不斷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