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赤壁,蒼松翠柏間,一塊塊修繕一新的烈士墓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英烈們以生命為筆,用熱血為墨,在華夏熱土書寫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他們的名字不容忘記。”近日,在湖北省赤壁市檢察院開展的英烈保護“回頭看”活動現場,湖北省人大代表、華舟社區黨委書記金玲動情地說。當得知全市133位烈士信息登報更正、14處墓碑補正修繕、烈士祭掃通道全面暢通后,她為檢察機關擦亮英烈“最后的名片”的履職擔當由衷點贊。
墓碑正名,讓“最后的名片”不再蒙塵
(2024年6月18日,公益訴訟辦案人員、“益心為公”志愿者前往現場調查涉案墓碑所載信息有誤問題及相關線索)
2024年盛夏,一份來自退休民警余發海的線索材料,揭開了羊樓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長達十余年的遺憾——這座安葬著142位志愿軍烈士的圣地,竟有多處墓碑信息存在謬誤。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些錯誤在2012年陵園重修時被原封不動地“傳承”至新碑。
“墓碑是烈士最后的‘名片’,必須零誤差!”赤壁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們立即展開行動。經過跨越五省市的檔案核查和烈士親屬走訪,14處亟待更正的墓碑信息被逐一鎖定。然而在2025年1月與武漢軍事檢察院的聯合督查中,發現部分錯誤仍未糾正。兩地檢察機關迅速聯動,于2月8日同步發出檢察建議。
在檢察監督的有力推動下,職能部門立行立改,投入2.6萬元對全市6處紀念設施、585座烈士墓開展拉網式排查。短短月余,14處錯誤信息在墓碑上全部修正,441份烈士檔案完成校核。
修訂民政志,從源頭捍衛歷史真實
“紙質檔案與實體墓碑應雙線并行!”5月16日,檢察官在跟進監督中,通過調閱《赤壁民政志》發現新的問題:這部地方權威史料中,竟有130位羊樓洞烈士的關鍵信息存在謬誤,更有7位烈士的事跡被完全遺漏。
面對志書記載的疏漏,赤壁市檢察院立即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磋商機制。經過與地方志編纂部門多次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必須對志書中的錯誤信息進行權威更正,并為被遺漏的烈士補寫事跡。6月15日,《今日赤壁》以整版公告形式發布133位烈士信息更正說明,同時檔案館對館藏志書進行永久性勘誤標注,明確指出原記載的錯誤之處及準確信息,確保查閱者能一目了然地獲取真實史料。
“從實體墓碑到歷史典籍,檢察機關的監督讓英烈事跡重歸真實。”金玲代表評價道,“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責任。”
通道貫通,讓緬懷之路不再設障
(2025年3月,檢察機關在回頭看中發現,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內已為金鑾山烈士紀念碑開通專用英烈祭掃通道,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
1944年2月,新四軍五師鄂南指揮部部隊在嘉魚、蒲圻擊潰國民黨軍后,遭三倍敵軍圍困于長江江堤,背水血戰。一個排指戰員全員犧牲,部分烈士被安葬在赤壁山。1981年,赤壁市政府于赤壁鎮金鑾山立碑永銘英魂。然而這座烈士紀念碑長期被“困”在5A級景區內——群眾祭掃需購買門票或經歷復雜審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免費開放”的規定背道而馳。
2024年初,赤壁市檢察院同步向多個責任單位發出檢察建議。短短兩個月后,一條從景區停車場直通紀念碑的臨時通道建成啟用,民眾憑身份證即可直達瞻仰。如今,被納入景區5A提升工程的專用英烈祭掃通道已建設完工,現已全面開放。“終于可以隨時來祭奠親人了!”一位烈士后代在通道開通當日熱淚盈眶。
保護英烈絕非一時之功,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守護永恒記憶。今年7月1日,湖北省出臺全國首部英烈保護地方性法規。7月3日,赤壁市檢察院以此為契機,聯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義工聯盟會簽《關于加強英雄烈士保護和退役軍人保障領域協作機制的意見》,構建起“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巡查”三位一體機制。
在“檢察藍”“橄欖綠”與“志愿紅”的密切協作下,新機制迅速顯現成效。退役軍人事務局依托全國褒揚信息系統動態更新英烈資料,義工聯盟“鄂南紅色公益之友”志愿隊開展日常巡查,檢察機關對全市9處革命文物實施數字化保護……多方合力下,英烈保護工作正在向更廣維度、更深層次拓展。
從一方墓碑的精雕細琢,到一部志書的嚴謹勘校,再到一條通道的溫情貫通——赤壁檢察以法治力量拂去歷史塵埃,讓英烈之名重煥光芒,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正如羊樓洞陵園新立的紀念碑銘文所刻:“山河不忘,日月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