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戰火紛飛的年代,十六歲的肩膀已扛起家與國的重量;她跨越千里山河,用雙腳丈量信仰,最終扎根于長江之畔,在檢察戰線上繼續書寫忠誠。今年96歲的宋素英,用近乎一個世紀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一名共產黨員永不褪色的初心。
烽火芳華
1945年,宋素英的家鄉河北武邑縣正遭受日軍侵略。當時年僅十五六歲的她,剛失去雙親,一邊要照顧年幼的弟妹,一邊毅然加入“婦救會”。
她白天組織群眾向安全地帶轉移,深夜摸黑搶糧藏糧。有時剛把最后一袋麥子埋進地窖,村口就傳來急促的哨聲——敵人來了!她與婦救會的婦女一起掩護群眾轉移,迅速隱入青紗帳中。饑餓、恐懼如影隨形,可她總是輕聲安撫身邊的百姓:“別怕,有我們在。”
△右一為宋素英
“那時候敵人經常掃蕩,我們都習慣了東躲西藏。”宋素英回憶,她曾不幸被捕,被敵人捆在碾子上,卻憑借機智成功逃脫;也曾因反抗遭到毆打,腿腫得難以行走,卻從未低頭。戰火沒有壓垮她瘦弱的肩,反而煉就了她如鋼的脊梁。
南行答卷
1949年,黨中央號召干部南下支援新區。當時才20歲的宋素英,舍小家顧大家,含淚告別年僅8歲的弟弟和12歲的妹妹,踏上漫漫南下之路。
一千多里的道路異常艱辛。“每天要走一百多里路,鞋子磨破了底,就光著腳走;餓了吃紅薯,渴了喝堰塘水。”她說,有些同行的女同志因為染病,沒能得到及時救治而犧牲;也有人因為吃不了苦選擇了放棄,但她始終咬牙堅持。從二月寒冬走到六月盛夏,整整四個多月,她終于抵達湖北宜都。這不是終點,而是她奉獻一生的起點。
在湖北宜昌市宜都工作的九年里,宋素英積極發動群眾支援前線、安定社會秩序、幫助地方盡快恢復經濟,全程參與了土改、支援抗美援朝等重大任務。當時條件十分艱苦,經常吃不飽飯,住著四面透風的屋子,冬天沒有火烤,夏天蚊蟲肆虐。1954年漲大水,長江防汛任務繁重,她和干部群眾不分晝夜搶險。長時間的積勞成疾,她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和胃病。
“那時候宜都交通很不方便,從五峰到宜都要走兩三天。”她笑著說,“但我不怕走路,就怕工作沒做好。”
初心不渝
1958年開始,宋素英先后擔任當陽婦聯主任、宜昌地區婦聯主任。她走村串戶,為婦女權益奔走呼告,告訴她們“寡婦可以改嫁”“媳婦可以回娘家”,用新思想為無數人點亮了希望之燈,激發了婦女投身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婦女典型。
因工作出色,1963年,她作為湖北省僅有的三位代表之一,到北京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那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回憶往事,宋素英眼中仍有星光閃爍。
80年代初,檢察院恢復重建,宋素英被調到宜昌市檢察院擔任副檢察長。面對全新的工作領域,她沒有退縮,而是從零開始學習法律知識,認真研究每一起案件。“檢察院的工作關系到公平正義,一點都馬虎不得。”雖然工作性質變了,但她深入基層的作風沒變。據她女兒回憶,當參加工作后的她去土門看母親時,在北方從未見過插秧的母親正在水田里勞作,螞蟥扒在腿上吸血,母親都未在意。
2018年,89歲高齡的宋素英回到河北老家,為家鄉黨員干部講黨課。將近兩個小時的黨課,她全程脫稿,在場聽眾無不專注動容。一位聽眾感慨地說:“宋老講話中氣十足、邏輯清晰,根本看不出是快90歲的人。”
如今,已經96歲高齡的宋素英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她說:“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看到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我就心滿意足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為人民流血犧牲的人。”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從婦聯工作到檢察崗位,宋素英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觀看九三閱兵,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支人民軍隊奮進建軍百年的嶄新亮相,更是向世界展現一個自信、開放、負責任、熱愛和平的中國。如今硝煙雖已散盡,但抗戰精神穿越歷史烽火,化為深埋心底的力量。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復興任重道遠。讓我們傳承抗戰精神中的堅韌與信念,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共筑強國之夢,共護中華之興!歷史不會忘記,我們更不會停下腳步。致敬先烈,致敬時代,致敬每一個不懈奮斗的你我!